近年來,我國加快“數字中國”建設,致力于“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”。隨著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,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深刻影響著人才市場,就業機會、技能需求和收入水平不斷被改變。眾多數字職業在數字化發展趨勢下被催生,2022年9月,人社部發布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(2022年版)》中首次增加“數字職業”標識,共標識數字職業97個。12月23日發布的《中國數字勞動力供需演變研究報告》顯示,數字職業的招聘量及在全國總體招聘中的占比,均呈上升態勢。
具體看數字職業的三個分類,2022年1-7月,數字天生職業、數字賦能職業、數字衍生職業招聘量在數字職業總體中的占比分別為66.2%、25.7%、8.1%。從變化趨勢看,數字天生職業占比有上升趨勢,數字賦能職業有下降趨勢,數字衍生職業保持相對穩定。以研發技術為主的數字天生職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,其重要性及人才需求也不斷凸顯。

數字職業的平均招聘薪酬近幾年持續上漲,2020年1-7月、2021年1-7月、2022年1-7月的平均薪酬分別為10654元/月、11827元/月、13614元/月。2022年1-7月,數字職業平均薪酬高出全國所有職位平均薪酬3093元/月。

從數字職業求職者的平均期望薪資來看,2020年1-7月、2021年1-7月、2022年1-7月分別為10976元、11185元、10632元,2022年有所下降。
在數字職業招聘薪酬持續上漲的情況下,求職者期望薪酬與招聘薪酬之間的溢價由正轉負,從2020年的322元,轉為2022年的-2981元。這說明,一方面,受疫情和經濟形勢影響,數字人才對薪酬要求有所降低;另一方面,由于當前優質的數字人才供給仍然不足,即使求職者對薪酬并沒有要求更多,為吸引更多優質人才,雇主仍愿意支付更高的薪酬。
從省份看,2022年1-7月,北京數字職業滲透率為18.3%,排名全國之首。其他數字職業滲透率高于全國(13%)的地區有上海、廣東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蘇,分別為16.6%、15.2%、15.1%、13.5%和13.1%。
不同行業間企業的組織制度、市場需求和其他條件存在差異,這會影響到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動機和進程,進而導致數字化存在相應的部門特性。
數據顯示,從行業大類看,今年1-7月,IT/通信/電子/互聯網行業的數字滲透率達到29%,遙遙領先。其次是文化/傳媒/娛樂/體育、生產/加工/制造行業,數字職業滲透率均在10%以上。信息技術產業本身無疑是招聘數字人才體量最大的行業,文化娛樂、制造業是當前數字化滲透率較高的行業。

從變化趨勢看,生產/加工/制造、IT/通信/電子/互聯網、金融業2022年1-7月數字職業滲透率較2020年1-7月分別提升2.2個、2.2個、2個百分點,提升幅度領先。
近年來,除了IT互聯網行業的數字化程度縱深拓展,制造業加快數智化轉型,金融領域的人工智能、大數據應用更加普及,數字化進程相對較快,因此涌現出大量數字技術人才招聘需求。
從潛在人才供給變化來看,2022年1-7月期望從事數字職業的求職者較2020年1-7月增長33.8%,近年來整體呈增長趨勢。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,數字技術重要性的凸顯,以及數字職業薪資優勢的突出,吸引越來越多人才學習數字技術、進入數字職業,但當前優質數字人才供給依然存在缺口。
觀察各行業數字職業人才供需對比。2022年1-7月,IT/通信/電子/互聯網行業招聘數字職業的量在全國占66.3%,期望在IT/通信/電子/互聯網行業從事數字職業的人才在全國占73.3%,高于人才需求占比,可見IT互聯網行業受到數字人才偏愛。
由于數字職業是IT/通信/電子/互聯網行業的核心職業,薪酬待遇和個人成長性都相對更好,有利于技術控朝著“專精特新”方向發展,因此備受人才青睞。生產/加工/制造行業招聘數字職業的量在全國占12.5%,期望在生產/加工/制造行業從事數字職業的人才在全國占7.1%,低于人才需求占比。隨著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,制造業就業環境、薪資待遇的持續提升,未來將吸引更多數字人才進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