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名孕婦發燒,求藥信息發到居民微信群后,很快拿到退燒藥;一名居民將裝滿中藥材的“防疫包”掛在電梯里,與鄰里共享平安……連日來,迎澤區多個社區都發生著鄰里互助的暖心故事。(12月26日《太原晚報》)
在樓道設置“共享藥箱”,調劑家中的藥品給樓上的老人,充當“騎手”參與外賣配送服務……一幕幕“愛心傳遞”成為冬日里的一股暖流,既是鄰里相幫、守望相助的生動詮釋,也是同舟共濟、患難與共的溫暖流淌。
鄰里和諧、守望相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。三年抗疫斗爭,我們深深地體會到,萬眾一心,沒有翻不過的山;心手相牽,沒有邁不過的坎。當前,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、面臨新形勢,我們每個人既是個體健康的第一責任人,也是左鄰右舍的互幫互助者。這些天,一個個守望相助的鮮活故事接連上演,在鄰居最困難、最需要幫助的時候,無數平凡力量挺身而出、救急紓困,讓人看到了抗疫希望就在前方、勝利已在招手。
有人說:溫暖是良藥,互助抵萬金。的確,像按需流轉囤在家中的藥品、幫孤寡老人購物送餐,這樣的舉動雖不起眼,而且立馬就能做到,但這份善意對他人來講就是雪中送炭,而且點滴愛心匯成溫暖洪流,守護的是鄰里健康,點亮的是城市文明。我市疫情正處于“迎峰”的緊要關頭,需要更多的熱心人士,需要更多的古道熱腸,并把“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”的接力棒傳遞下去。
“遠親不如近鄰”“鄰里好,賽金寶”,這些道理早就婦孺皆知。大家“有緣”同住一個屋檐下,就應該“抱團取暖”——多一些相互的理解和溝通、關愛與幫助。面對“江湖救急”,鄰里之間搭把手,彼此之間多關心,一份份慷慨解囊,一個個施以援手,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,也拉近了鄰里的距離。陌生的鄰居互動起來,寂寞的樓道熱鬧起來,當互知、互敬、互幫、互信之風蔚然成風,對于建設和美家庭、和睦鄰里、和諧社區是大有裨益的,也有助于打造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社區治理新格局。
凝聚抗疫合力需要搭建更廣的平臺。線下而言,要充分發揮樓道長、黨員志愿者等作用,把上上下下的積極性調動起來,將方方面面的資源整合起來,凝聚向心力,畫好“同心圓”;線上來講,要建好“小區群”“議事群”,讓信息互通有無,讓交流暢通無阻,讓救急隨時可為。同時,要講好鄰里故事,傳遞小區溫情,大力弘揚文明和諧的鄰里文化。
同住一座城,共愛一個家,特殊時期最需要的是守望相助、萬眾一心。爭做“中國好鄰居”,一家人、一條心、一起抗疫,并把這份愛心接力和延續,人人愿為、人人能為,人人更要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