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的位置 : 太原新聞網 >> 旅游

利用數字手段,營造互動場景,豐富視聽體驗

融科技之力 展藝術之美

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:李雪欽 2023年04月24日 09:31

  浙江展覽館“中國歷代繪畫大系”數字化展廳、湖南美術館“齊白石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”、天津濱海美術館“AR數字藝術展”、蘇州絲綢博物館“絲綢紋樣數字展”……近期,不少文化藝術機構運用大數據、多媒體、人工智能、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創造豐富的感官體驗,讓藝術資源從歷史中“走”出來、于光影中“活”起來、在大眾中“火”起來。

  裸眼3D效果新奇

  在成都鳳凰數字藝術中心,“畫游千里江山——故宮沉浸藝術展”以北宋畫家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圖》為藍本,運用全息投影、即時交互等技術將畫作轉化為動態數字長卷,營造出流光溢彩、“人在畫中游”的山水勝境。

  齊白石的《萬竹山居圖》從二維平面幻化為三維空間,木橋、竹林等實景與數字技術呈現的飛鳥、溪水融為一體……在湖南美術館展出的“天趣畫境——齊白石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”上,觀眾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感受齊白石筆下的鄉間美景。

  在天津博物館“宋元時期文物精品特展”互動游戲體驗區,觀眾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參與互動,即可調整大屏幕上船只的速度,體驗龍舟競賽的火熱氛圍?!坝螒騼热菀员彼螐垞穸说摹督鹈鞒貭帢藞D》為藍本,通過數字化界面聯動,讓觀眾在互動中感受古人畫作的精妙?!碧旖虿┪镳^相關負責人說。

  “裸眼3D的效果很新奇,能與塞尚筆下的立體‘蘋果’互動”“油畫在科技賦能下鮮活躍動”“生動展示塞尚的藝術人生”……在北京的今日美術館“塞尚·四季”大型沉浸藝術展廳,現場觀眾贊不絕口。原來,法國畫家塞尚的一系列經典作品被轉換為沉浸式媒體影像和裝置,帶來“可視、可聽、可觸”的藝術體驗。

  專家認為,良好的交互體驗,是數字藝術展聯結觀眾的關鍵紐帶。利用數字化手段,營造出鮮活的互動場景,使藝術傳播模式從單向信息輸出轉變為雙向溝通交流,豐富了藝術作品的生命力。此外,這種沉浸式觀賞場景適合拍照分享,可以滿足觀眾在社交媒體進行自我展示的需求。

  高清展示精彩細節

  技術與藝術的創意融合,讓越來越多古建筑、文化遺產“活”起來,使古今對話成為可能。在北京中軸線上,鼓樓中心的沉浸光影秀《共鳴》將音樂、鼓聲、影像與建筑空間相結合,既呈現鼓樓本身的建筑結構之美,也生動展示了文物古跡的歷史變遷。

  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、栩栩如生的細節裝飾……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古建筑數字化復原藝術展,通過虛擬現實等多種數字化形式,再現避暑山莊多處遺址歷史原貌。

  “經過數字化還原,壁畫里的人物、走獸、花鳥仿佛從歷史中走到現實,我深深感受到古代畫師的智慧巧思和精湛技藝?!痹诒本┓êK卤诋嬛黝}沉浸式數字藝術館,觀眾劉女士連聲感嘆。數字化展示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能高清展示壁畫局部的精彩細節,讓觀眾深入了解壁畫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。

  首都師范大學創意產業與傳媒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慧說,數字化呈現增加了觀覽的交互性、體驗感、沉浸感,讓文化遺產與觀眾的距離更近了,有利于促進美和歷史的傳承。數字技術帶來不一樣的感受,可以吸引更多觀眾來體驗,這是文博展覽的有益探索和嘗試。

  在線展覽“不落幕”

  中共中央、國務院今年2月印發《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》,提出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,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,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,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。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,打造若干綜合性數字文化展示平臺,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、文化業態、文化消費模式。

  從建立“全景故宮”“數字多寶閣”等展示平臺,積極把博物館搬上“云端”,到建設“數字敦煌”,為每一個洞窟、每一幅壁畫、每一尊彩塑建立數字檔案,讓更多人在線領略莫高窟魅力……數字技術的應用,有效助力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。

  如今不少文化藝術機構利用數字技術將實體展覽記錄下來,通過線上方式對藝術內容進一步傳播,打造“永不落幕”的在線展覽,供觀眾隨時瀏覽與觀賞。專家表示,觀眾對線上展覽的接受度不斷提升,文化藝術機構應結合融媒體特性,多利用互聯網進行知識傳播和藝術教育工作。

  業內人士認為,扎根傳統文化沃土,借助數字化“翅膀”,運用現代科技創新藝術語言、講好中國故事,讓文化藝術資源上“線”入“云”、刷“屏”出“圈”,既可以增強高品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能力,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提供新路徑。

(責編:鄢妮)
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
<th id="o6v7r"><track id="o6v7r"></track></th>
  1. <dd id="o6v7r"><pre id="o6v7r"></pre></dd>
  2. <tbody id="o6v7r"><noscript id="o6v7r"></noscript></tbody>